29 Nov, 2001 
						音樂異人 - 丁偉斌 |   
      |   
     
   
    James Ting (音樂監製與唱片騎師)  
        |   
    JT  代表  James Ting       
	TB 代表  Travelling Bambi |   
     
   
 
   
    
	   
      <丁偉斌> |  
    電子音樂和 DJ 文化在香港  
       <TB> 喜歡監製什麼類別的音樂?        
		<JT>  所有好的音樂, 但主要是以電子音樂為主. 我覺得電子音樂能給予我最大的發輝空間. 現時, 我最喜歡的是把電子音樂與現場 
		Live Band 結合, 所謂的 Electro Rock.       
        
<TB> 曾經與那些歌手合作過?         
<JT> 鄭秀文, 梁詠琪, 黎明, 鄭伊健和陳奕信等.  我亦曾經在 90 年代尾成立了一隊組合 <異人問津館>, 推出了一張唱片 
<Everybody is a superstar>.        
         
        
<TB> <異人問津館> 確實得到了不少地下樂迷的讚揚和接受 ... 但現在的情況如何呢?         
<JT> 當初成立 <異人問津館> 的目的是希望把音樂與視覺藝術結合. 在音樂方面, 是我與幾位好朋友, Raymond Kong 和 David Wong 
努力的成果. 而視覺藝術則交由其他兩位玩 Graphic Art 成員負責. 可惜, Graphic team 覺得他們不能溶入音樂工業. 所以 <異人問津館> 
便完了, 我亦繼續做其他的 Project.        
         
     |   
    
	   
      <丁偉斌> |  
    
  
 
   
    
	   
      <異人問津館 - Everybody is a superstar> |  
           
<TB> 自此便替其他歌手作曲?         
<JT> 對.        
        
<TB> 收錄在 <異人問津館> 內的歌與你寫給其他歌手的歌有著很大的差異, 你對這現象有什麼感想?        
<JT> 在 <異人問津館> 的大碟裡, 我把很多不同的元素放在其中, 因為我想證明主流與另類之間應該是沒有疆界的, 音樂只有好與壞之分. 
而我們亦不需把音樂分為主流或另類. 就正如我們的大碟名稱一樣 <Everybody is a superstar>, 所有音樂都是同出一徹. 至於, 
那些為本地歌手所寫的歌, 都是為他們度身訂做的. 換言之, 為自己興趣而作的歌與為別人而作的, 是有很大的分別. 與其他歌手合作的時候, 
就像是跟他們在音樂裡做愛一樣, 而最後的成果就像誕下來的嬰兒一樣, 給予了它們一個新的生命.        
        
       
<TB> 你覺得電子音樂在香港有生存空間嗎?        
<JT> 肯定有, 電子音樂在香港越來越普及. 我們都能夠在 Gym 或 咖啡店內聽到 trance, techno, break beats, drum 'n 
bass 等不同的音樂.       
       
     |   
     
   
      
<TB> Rave scene 在香港是否仍然很受歡迎, 你認為 Rave music 和 DJ Culture 能否繼續下去呢?        
<JT> 說實話, Rave party 已沒有以前那麼受歡迎, 正在走下坡. 但 DJ Culture 則越來越好. 還可以看到很多人在 HMV 買黑膠碟, 
甚至見到一些 OL 女孩在買. 可能他們已經不想再花費很昂貴的票價落 Rave party 了, 而情願花時間在家裡玩 DJ 打碟. 我記得大約在 1995 到 
1996 年其間, 我與幾位好友落多倫多的 Rave party, 那時的票價很便宜, 而音樂亦很革新 ... 還有免費西瓜送, 我真的愛煞那時的光景.       
       
      
<TB> 在多倫多有很多小型的 Party 針對著比較成熟的一群而玩了很多不同類型的音樂, 如 Old School Funk, Jazz, Soul, 
Bossa Nova 和 House 等等. 你覺得樣這在香港可行嗎?       
<JT> 能吸引不同類型的人參與是一個好現象. 我覺得香港應該是這樣子, 但更希望香港能有自己的風格. 上星期我在一個小派對中就見過一個 DJ 在打 Jazz 
funk ... 但始終希望可以更加多元化.     
      
      
<TB> 那個派對有多大?      
<JT> 一百人左右.     
      
      
<TB> 你覺得香港 DJ 的水準與外國的相比, 相差多少? 曾經有雜誌報導過, 香港的 DJ 開課堂教人打碟, 還說在 Party 中, 假若玩開 
Techno 的話便不要轉打 Hip Hop, 否則攪壞整個會場的氣氛. 但以我所知一些國際馳名的 DJ, 如 Alex Paterson, Mix 
Master Morris, 他們都經常把 ambient, techno, drum 'n bass, downtempo, jazz funk 等混在一起 
... 你覺得是否香港的 DJ 太保守呢?      
<JT> 是, 香港人太局限於某類型的音樂, 他們認為只能跳 Trance music,  如果轉打 Hip Hop 他們便即時無所適從. 
其實他們應該更開放, 聽更多類型的音樂. 可是這並不表示香港的 DJ 太保守, 因為每人都有自己的風格. 但始終沒有香港的 Alex Paterson 出現過.      
      
      
<TB> 以現在的科技水平, music software, synthersizers, workstations 和 samplers 都變得很普及, 
很多人都能自制音樂. 香港又如何?      
<JT> 科技的確可以幫助人們用電腦製作自己的音樂. 我亦遇過一個只有18歲的後生仔用 Fruity Loops 造了一些近似早期的 Aphex Twin 
的音樂. 委實很高興能夠見到多些人利用電子音樂去抒發自己的新概念.      
      
      
<TB> 你覺得他們能否推出自己製作的 DIY 作品呢? 他們能否爭取到暴光? 在英國或北美, 
有很多小型的電子音樂品牌可以不理會市場的喜好而推出一些很好的電子音樂. 但香港卻不見得有這樣的公司. 他們是否只有 Internet 一條出路呢?     
<JT> Internet 是一個方法, 如利用 MP3.com 般的網站去發表. 亦有獨立樂隊推出自己的 CD. 因為製作費用下降, 在家中製作音樂亦很容易. 
可是在宣傳推廣方面仍然很困難. 但這便要看看你製作 CD 的目的是什麼了?   
    
     
<TB> 對於本地的 DIY 的電子音樂人, 如果希望成功, 你會給他們什麼見意呢?    
<JT> 抱著開放的態度, 玩不同類型的音樂, 包括 Pop. 不要用 'Alternative 和 underground 的借口去逃避, 隔離自己. 
音樂是用來作分享的, 不是用來作抗爭的. 'Together we stand, divided we fall'.   
    
     
<TB> 你認為那五個電子音樂監製是本地最好的?    
<JT> CY Kong, James Ting, Carl Wong, Slow Tech Riddim 和 Tszpun.   
    
   
     
<TB> 多謝!  
  
   
  
網頁方面可參考: http://www.mp3.com/jamesting 
  
 
撰文: Ray Kong. 翻譯: 
Travelling Bambi.  
<Last update on Nov 29, 2001>  
  
			 |